微信公衆号手機站

植树文化

最新新聞
圖片新聞
植树文化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植树文化

旅 遊

來源:管理員     所屬分類:植树文化     閱讀次數:1555     發布時間:2020-08-18

    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熱衷于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國内遊,出國遊,遊山玩水,不亦樂乎。旅遊的目的各有不同,陶冶情操者有之、吃喝玩樂者有之、走親訪友者有之、開疆破土者有之、購物曬朋友圈者有之……


    我因身懶,不願出行,加之于囊中羞澀,極少旅遊。每逢假期,除了趁機陪陪母親,多數時間在看有關旅遊的新聞,什麼人流如織、擁擠不堪、高速擁堵、小店宰客等等,常常慶幸自己的先見之明,暗笑紮堆旅遊者莽撞。


    兩次出遊皆因女兒,第一次是女兒讀大學時,假期無事,好友邀約去太白山一遊,因非旅遊旺季,甚是快活。站立山頂,俯瞰重山,浩瀚無邊,雲霧缭繞。冥想假如獨自出行迷入深山,如何活得下來,如此浩渺即便有人搜救,何處尋找?再遇野獸,它才不管你上有老下有小,對它而言就是一頓美餐。無意間看到對面山崖,一朵藍色小花正開,我能确定,那裡一定從無人至,笑看小花,暗自稱奇,因為它的綻放偶遇我的欣賞,算是慶幸。轉念一想,它也許年年獨自開放,壓根不是期待有人欣賞,對它而言,也許從岩石縫中多汲取點水分比有人贊美來得更實惠。倘若他日再去,也無法找到它的美麗和蹤影,即便有意尋找也無法找到,因為隻是無意一瞥而見,但我确信它每年都在盛開,無論有無人來欣賞。兩日回來,和好友感慨,看山的收獲隻有一個:“就是看小自己”。與山比,人實在太渺小了。一如世間衆生,努力一生,古來有幾人留下名聲,即便雁過鳴叫,聲已消散,就算一個階段的能人,也銷聲匿迹。回想當年同學聚會,讓我發言,我問同學,我們第一任省委書記是誰?沒有人知道,問我,我也不知。于是感慨:“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對我們而言标準太高,就連第一任省委書記,距離我們僅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就已無人記得,更何況我等。我說同學們,一生之内辦好四種人的事就功德圓滿。養咱的、咱養的、愛咱的、咱愛的,就這四種人,如果要求還高,就前兩種人。我們都是普通人,無論幹啥,看小自己,切勿膨脹,認準自己,做好自己。


    第二次,在海濱城市工作的同學邀約,女兒要看海,就一同前往。面朝大海,始終沒有見到春暖花開,但真實感受到海的鹹腥味,感受到波濤洶湧,水急浪高。一直以為蔚藍的海洋,遠看其實是灰黑色的,隻有到了淺灘才有點清澈的意思。台風乍起,濁浪滔天。再一次感受到人的渺小。回到住所,無意之間翻到一首打油詩:“看這風景美如畫,本想吟詩贈天下,無奈自己沒文化,喊聲‘天呐,浪好大!’”一笑之餘,覺得作者還真得有文化,我連這個調侃的本事也沒有。看來,看山看海的感受是一樣的,就是看小自己。


    後來有幾次機會陪領導一起外出,途中領導總是出題,讓我們學習當地的曆史、人文、名人等等,一來二去,頗有收獲,逐漸對這些東西感興趣,得空去去博物館,了解當地的曆史人文、風土人情,看看那些留下來的名人遺迹,越發感到自己的渺小,了解自己的淺薄。


    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足見旅遊這事是長見識的事,難怪人們趨之如骛。随着年齡的增長,我越發覺得這兩句話的不足,讀書和行路本身不見得有某種内在的聯系,後來想明白了,要有聯系,那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如果不讀萬卷書,即便是行十萬裡路,也隻是個郵差,假如死讀萬卷書,不實踐,也毫無用處。無用也還罷了,假如仗着有“學問”瞎指揮,這樣的學問越大,危害越深。無論讀書還是旅遊,重要的是思考看到的、聽到的,來校正自己的觀念,陶冶自己的情操。


    旅遊的目的,在我看來,一是長見識、擴視野;二是靜人心、醫浮躁;三是看曆史、品文化。最為重要的是修心性、明得失。


↑上一篇:秋高氣爽
↓下一篇:晚 霞
cchuizhong.com 1gongzhang.com dcfabu.com
XML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