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衆号手機站

植树文化

最新新聞
圖片新聞
植树文化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植树文化

漢水·漢中

來源:管理員     所屬分類:植树文化     閱讀次數:1704     發布時間:2021-05-17

    漢人、漢字、漢文化,這些稱呼都源于中國曆史上一個強大的帝國——大漢王朝,源于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被封漢王,居于漢中。漢中一名則來源于漢水。


    漢水曾被稱為漾水、沔水,過襄陽(也說丹江口)又别稱為滄浪之水、夏水,一直到武漢彙入長江。“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這是《尚書·禹貢》中對漢水的描述。


    春秋時期,楚國控制了漢水流域,初設漢中郡,郡治在現在的安康附近。丹陽之戰,秦國打敗楚國奪取了漢中,随後西遷漢中郡至現在漢中的位置。之前這裡是被稱作南鄭的,更早前則是褒國的地盤。漢中的丢失對楚國而言是噩夢的開始。此後,楚國日漸衰落直至滅國。


    漢中北依秦嶺南臨大巴山,漢水從中縱貫而過,“漢中”一名的意思是漢水中遊,可是看現在的地圖,漢中的位置怎麼也算不上是漢水的中遊,即便是楚國初設置的漢中郡,也并不位于漢水的中遊。甯強境内有嶓冢山,又名漢王山。史載,嶓冢出漢水,漢水的源頭就位于此。殊不知,這僅僅是現在漢水的源頭,此嶓冢非彼嶓冢,這個嶓冢山或許是後人按圖索骥,追溯到現在漢水的源頭在這裡才得名。《尚書·禹貢》中“嶓冢導漾”和《山海經》中“曰嶓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的嶓冢山,應該是指甘肅天水境内的嶓冢山,古漢水的源頭也應該是天水境内的嶓冢山,即現在西漢水的源頭。這樣的話,再對照地圖來看,西漢水從源頭而出東南流注于沔水(即現在的漢水),順理成章,漢中地名的來曆也就解釋得通了。至于西漢水和漢水現在為什麼不連通。史載,漢朝初年,武都郡大地震導緻略陽甯強一帶山體垮塌,阻斷了西漢水東流的路徑,導緻西漢水南下彙入嘉陵江,長江的第一大支流漢水就此生生地少了一段。另一個佐證是,上世紀50年代修建寶成鐵路,在略陽、甯強段鑽探勘察施工時,發現埋藏有大量鵝卵石、沙礫的地層,結合地形地貌,專家考察推斷,這一帶存在一處古河床,很可能就是連接漢水和西漢水的古河道遺址。也就是說,西漢水在陽平關附近不是南流入川而是東流入現在的漢水。因漢水得名的還有現在内蒙古的勉縣和湖北的仙桃、漢陽、漢口(夏口)等。勉縣古稱沔陽,有沔水于此入漢水而得名。古時,從漢水、沔水交彙處以下,漢水、沔水互相通稱。仙桃原名也叫沔陽,千裡送鵝毛的故事便發生在這裡,改稱仙桃市不過是近數十年的事。


    作為漢中人,生于斯長于斯,自然對漢中的山山水水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漢水,記憶裡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漢水是很小時候的事情了。已經忘記怎麼去的,和誰去的,隻憶起當時興沖沖地跑上并不完整的河堤,眼裡是很寬闊的河道,水流平緩。有漁夫站在小船上帶着魚鷹在捕魚,小船很有特點,是依托兩隻梭型小舟用兩塊窄木闆拼接而成的,目視小舟之間有半米左右的間隙,貌似現在的雙體船。還沒到雨季吧,水量沒有想象中的大,隻占據了河道的小部分,河水打着旋兒緩緩流去。不像是日常裡人們稱呼的漢江,腦海裡江的概念總是水面浩大的。水鳥、牧牛、高高低低搖曳的蘆葦,木樁上幾根木頭綁紮鋪就而成的小渡口,漢水原來就是這樣的,心底滿是激動和感慨。後來到了外地工作,隻要有時間回漢中,大都會去河邊走走,無論是細雨霏霏,還是夕陽晚照,看着靜水流深,總是能感覺到一派甯靜祥和。我便也就是祥和的一分子了,輕松愉悅。故鄉嘛,心安之所,總是最美的,怎麼用文字贊美都覺得不過分。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漢水是一條文化之河,自古以來就不乏文人墨客的贊美之詞,漢水又是一條有故事的河,各種傳說風雨飄渺、曆史典故俯拾皆是。滄浪之水、夏水是漢水下遊的别稱,漢水、夏水,華夏民族的稱謂有一種說法和夏水有關,夏水和華山,華夏族、華夏文化……

    漢人、漢字、漢文化,這些稱呼都源于中國曆史上一個強大的帝國——大漢王朝,源于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被封漢王,居于漢中。漢中一名則來源于漢水。


    漢水曾被稱為漾水、沔水,過襄陽(也說丹江口)又别稱為滄浪之水、夏水,一直到武漢彙入長江。“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這是《尚書·禹貢》中對漢水的描述。


    春秋時期,楚國控制了漢水流域,初設漢中郡,郡治在現在的安康附近。丹陽之戰,秦國打敗楚國奪取了漢中,随後西遷漢中郡至現在漢中的位置。之前這裡是被稱作南鄭的,更早前則是褒國的地盤。漢中的丢失對楚國而言是噩夢的開始。此後,楚國日漸衰落直至滅國。


    漢中北依秦嶺南臨大巴山,漢水從中縱貫而過,“漢中”一名的意思是漢水中遊,可是看現在的地圖,漢中的位置怎麼也算不上是漢水的中遊,即便是楚國初設置的漢中郡,也并不位于漢水的中遊。甯強境内有嶓冢山,又名漢王山。史載,嶓冢出漢水,漢水的源頭就位于此。殊不知,這僅僅是現在漢水的源頭,此嶓冢非彼嶓冢,這個嶓冢山或許是後人按圖索骥,追溯到現在漢水的源頭在這裡才得名。《尚書·禹貢》中“嶓冢導漾”和《山海經》中“曰嶓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的嶓冢山,應該是指甘肅天水境内的嶓冢山,古漢水的源頭也應該是天水境内的嶓冢山,即現在西漢水的源頭。這樣的話,再對照地圖來看,西漢水從源頭而出東南流注于沔水(即現在的漢水),順理成章,漢中地名的來曆也就解釋得通了。至于西漢水和漢水現在為什麼不連通。史載,漢朝初年,武都郡大地震導緻略陽甯強一帶山體垮塌,阻斷了西漢水東流的路徑,導緻西漢水南下彙入嘉陵江,長江的第一大支流漢水就此生生地少了一段。另一個佐證是,上世紀50年代修建寶成鐵路,在略陽、甯強段鑽探勘察施工時,發現埋藏有大量鵝卵石、沙礫的地層,結合地形地貌,專家考察推斷,這一帶存在一處古河床,很可能就是連接漢水和西漢水的古河道遺址。也就是說,西漢水在陽平關附近不是南流入川而是東流入現在的漢水。因漢水得名的還有現在内蒙古的勉縣和湖北的仙桃、漢陽、漢口(夏口)等。勉縣古稱沔陽,有沔水于此入漢水而得名。古時,從漢水、沔水交彙處以下,漢水、沔水互相通稱。仙桃原名也叫沔陽,千裡送鵝毛的故事便發生在這裡,改稱仙桃市不過是近數十年的事。


    作為漢中人,生于斯長于斯,自然對漢中的山山水水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漢水,記憶裡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漢水是很小時候的事情了。已經忘記怎麼去的,和誰去的,隻憶起當時興沖沖地跑上并不完整的河堤,眼裡是很寬闊的河道,水流平緩。有漁夫站在小船上帶着魚鷹在捕魚,小船很有特點,是依托兩隻梭型小舟用兩塊窄木闆拼接而成的,目視小舟之間有半米左右的間隙,貌似現在的雙體船。還沒到雨季吧,水量沒有想象中的大,隻占據了河道的小部分,河水打着旋兒緩緩流去。不像是日常裡人們稱呼的漢江,腦海裡江的概念總是水面浩大的。水鳥、牧牛、高高低低搖曳的蘆葦,木樁上幾根木頭綁紮鋪就而成的小渡口,漢水原來就是這樣的,心底滿是激動和感慨。後來到了外地工作,隻要有時間回漢中,大都會去河邊走走,無論是細雨霏霏,還是夕陽晚照,看着靜水流深,總是能感覺到一派甯靜祥和。我便也就是祥和的一分子了,輕松愉悅。故鄉嘛,心安之所,總是最美的,怎麼用文字贊美都覺得不過分。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漢水是一條文化之河,自古以來就不乏文人墨客的贊美之詞,漢水又是一條有故事的河,各種傳說風雨飄渺、曆史典故俯拾皆是。滄浪之水、夏水是漢水下遊的别稱,漢水、夏水,華夏民族的稱謂有一種說法和夏水有關,夏水和華山,華夏族、華夏文化……

↑上一篇:送别袁隆平
↓下一篇:觀《古田軍号》有感
dd6800.com 9880028.com 915xh.com
XML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