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新聞
雪域高原好男兒
8月3日,我們工作組一行4人懷着崇敬的心情,帶上沉重的行囊,踏上了西行的路途,去慰問青海項目組職工并檢查工作。
路上海拔逐漸升高,植被越來越少甚至大範圍光秃,我們大腦也變得沉沉悶悶的,動作、反應稍有遲緩,那是高原反應的表現。5日傍晚,一片大漠綠洲呈現在大家面前,到了德令哈市。為了不幹擾項目組同志正常作息時間,我們沒有告訴他們具體到達時間,悄悄住下,準備翌日到項目駐地慰問及實地檢查。不多時,熱情的項目負責樊吉利、王龍傑和司機張建保三人驅車前來迎接我們,使我們頗感意外。
6日上午,我們到項目組駐地看望大家,帶去領導班子對大家的祝福和期望并征求大家對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當得知林木預查工作有了新發現、項目有可能滾動發展的消息後,我們要求到實地考察。大約經過一個半小時,車子停了下來,大家沿着50°的陡坡上行,我胸口憋悶,心跳加速,經過幾次休息,終于登高約200米到達欲布置槽探工程的金礦化露頭點,詳細觀察鑒定,現場進行如何利用有限的工程充分揭露礦化體、礦化體展布方向以及礦化特征的探讨。
雪水河礦調項目駐地無電話信号,多次聯系不上。7日,我們抱着千方百計尋找他們的心态從德令哈趕往格爾木。湊巧,剛到達的晚間項目負責張凱打來電話,說他們一行3人已下山準備接應我們,一顆懸着的心才放了下來,當晚聽取了他們的工作彙報和意見。
到達格爾木第二天,我們慰問組兵分兩路,一路去都蘭鑽探工地,一路去雪水河礦調項目駐地。我率領第二組去雪水河礦調項目駐地。我們幾經輾轉來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項目駐地,4頂帆布帳篷組成的居所點綴着兩面環山、一面朝水、多沙少草的“草地”。走進帳篷,狹小的空間居住着六七個人,顯得十分擁擠,進出多有不便,但大家無怨無悔,相互謙讓,和睦得跟小家庭一樣。
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居住條件,雪水河礦調項目都是十分惡劣和艱苦的———空曠、高寒、缺氧、多風,高原反應常常困擾着大家,頭疼、休息不好可謂家常便飯。但即便是這樣艱苦的條件,同志們還是信心百倍,團結一緻,齊心協力,硬是在地形複雜的化探異常區找到了幾處可供進一步工作的多金屬林木地,為項目滾動立項奠定了良好基礎,為單位樹立起良好聲譽。
當項目負責張凱、李文平向我們一行介紹礦點發現情形時,同志們相擁而泣、熱淚盈眶,我的眼眶濕潤了,為他們那種“三光榮”的精神所感動,為我單位有這樣優秀的員工而感到自豪和驕傲。此間,王育良副總工程師深入細緻地幫助大家分析多金屬林木受不同溫度控制而呈現的分帶規律,提高找礦預見性。
各項目組同志們的保密意識、市場意識很強,發現有高品位、具規模的礦體首先想到不亂講,不洩密,不揭露,首先想到我們可否獲得礦權并及時向有關領導彙報和建議,不懼怕以後還要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下進一步工作,這種精神十分難能可貴,令我們一行尤為敬佩。
回到西安後,青海項目組的每個同志仍然在我腦海閃現。我于是将此行記錄下來,讓大家了解這一群雪域高原好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