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産業
區調精神耀昆侖——區研院新疆民豐縣銻礦調查工作十二年記
2003年,新疆一區調在民豐縣的昆侖山腹地開展工作時,遭遇高原反應緻人死亡事件,工作無法繼續下去。想到區研院有一支隊伍(康西瓦1:25萬區調)在西昆侖作業,于是主動聯系,希望區調部分由我們協助完成。一次不經意的合作,在工作區發現了大型銻礦床,展開了延續至今的礦調工作。兩代區調人在昆侖山區不屈不撓、頑強堅守,十二年的艱辛付出,終使區研院在新疆礦調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筆者作為這一艱苦曆程的參與者與見證人,今年第三次重登昆侖山,心中衍生無限感慨,回首往昔,記錄那崇高而神聖的工作經曆,獻給至今依然奮戰在昆侖山的區調人。
2004年4月,區研院項目的人員車輛及對方區調小組的人員車輛,沿219國道向工區前進。在一個叫泉水海(民間稱“死人溝”)的地方需要住店休整,此間傳說,中印戰争期間,有一連戰士在此宿營,由于缺氧,第二天沒有一個醒過來。果不其然,住在一家路邊店裡的譚康勳、王炬川等同志,由于爐火遇風倒灌,出現了嚴重的缺氧中毒,生命危在旦夕,經過緊急輸液吸氧,才算保住性命。而見此陣勢,項目雇用的随隊醫生早就偷偷溜走了。
從新藏交界的松西大阪離開公路後就進入無人區,每天不停地挖車、拖車成為家常便飯。一天傍晚,就地安營紮寨後集合吃飯,卻不見彭海練的身影。進入帳篷一看,不好!隻見他臉色蠟黃,腫如發面,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項目負責羅濤當即派筆者和其他幾名同事,連夜送往最近的、但依然在500公裡以外的三十裡營房兵站解放軍18醫院。行至夜裡2時左右,一輛車抛錨,下車查看,野外溫度零下三十多度,再看車内氧氣罐的濾水瓶,不知何時早已結冰,不出氧氣了。經過13個小時的連夜奔襲,第二天早晨8時終于把人送到醫院,撿回一條命。
此波險情過後,行進到目的地已是第六天。地圖上标注的水源地、河流都是季節性的。當時冰雪尚未消融,沒有飲用水咋辦?帶的瓶裝水所剩無幾,項目當即決定下山。由于一周時間沒有獲得正常飲食和休息,大家都已經到了生理極限。第七天,每人隻剩一瓶水。沒有道路,車輛行進十分困難,幾乎是走幾步就要挖路墊石頭,一百多公裡的路走了兩天。這天傍晚,終于到了山口,大家十分興奮,有人說,到民豐縣吃烤肉。我也興奮地拿出相機拍照慶祝。沒想到後面的70公裡沙漠,又給大家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陷車、挖車、陷車、挖車……,第二天早晨到達民豐後,大家倒頭就睡,再也沒有人說想吃烤肉了。
此次項目工作中,卡車司機耿建生同志在工區腳踝輕微骨折,為了不影響項目進度,也考慮到下一趟山實在不易,本人堅持在工區工作。由于高寒缺氧,人體血象指标和平原不一樣,等發現情況不妙時,已無法挽回,最終小腿截肢殘疾,造成終生遺憾。
轉眼到了2011年,老區調成學濤作為項目負責,帶領一幫年輕的地質隊員繼續開展礦調普查。6月25日,司機張滿江下山采購給養。回工區途中,昆侖山桀骜不馴的個性又一次讓人們領略它的威嚴。上午溫順的河流,由于高山融雪,下午時已是洪水咆哮。天色漸晚,項目人員無法等待,隻能涉險過河。到了河中間,一個浪頭打來,直接把車輛來了個360度翻轉,所幸車身翻轉之後當即還正,幾個人趕緊下車,忍着亂石沖擊,泅水逃向岸邊,回頭再看,車輛瞬間被洪水吞噬。8月23日,項目到和田參加野外驗收會。開車走出山時已是夜半,在一處砂石彎道處,車輛前翻。成學濤同志甩出車外,腰椎、腳踝骨折,當場昏迷。趙文輝同志鎖骨骨折。用衛星電話聯系到當地交警和醫院救治時,已是第二天早晨,再一次和死神擦肩而過。
2012年,項目鑽探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由于交通條件太差,加之高原缺氧,原先幹過的鑽探隊再也不去了。時任所長張占武聯系了所有能聯系的鑽探隊伍,都沒有人願意幹。隻有自己組織隊伍了。在青海省雇傭了一批鑽探人員,租賃了3台鑽機。筆者主動承擔了工作任務,和年輕的項目負責闫磊一起,帶領大家,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把人員、鑽機運送到工區。要開鑽了,我們買了鞭炮、蠟燭、水果、豬頭,祭拜莊嚴的昆侖山。缺氧的高原、無休止的大風,放置在雪地裡的蠟燭,點了十幾分鐘也沒成功。在内地震耳欲聾的鞭炮,在昆侖點燃後,也如同麥稭燃燒一般了無生氣。
在萬山之祖的昆侖山面前,人類實在是太渺小了。在這裡工作的地質隊員,遇到的困難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但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約定:不對家人訴說自己的艱難,不讓家人替自己擔憂,隻讓家人看到自己光鮮的一面。正是一代又一代區調人的默默付出,使我們對“偉大”這一詞彙有了深刻理解。什麼是偉大?平凡就是偉大;什麼是英雄?敢于付出就是英雄。
十二年來,民豐銻礦礦調項目收入2000萬元。所付出的代價是,人員一殘二傷,車輛損毀兩輛。令人欣慰的是,新一代區調人自覺傳承了老一代區調人的優秀品質,在塑造戰無不勝的區調精神的道路上繼續勇往直前。 (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