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文化
- 植树文化 >
廉者常樂
“廉潔”是一個并不新鮮的話題,但它卻像嘹亮的汽笛,久久震撼着大地。一個誕生了上千年的字眼,至今卻依然如春天的原野散發着無比耐人尋味的新綠。廉潔是什麼?廉潔是做人的美德,廉潔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廉潔似竹,剛直不阿;廉潔似玉,潔白無瑕;廉潔似蓮,高潔清純。廉潔是一種品質,廉潔是一種境界,廉潔更是一種信仰。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享譽世界的禮儀之邦。而廉潔修身這一文化由古至今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其關注度有增無減。“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富貴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這些無不體現泱泱大國的文化底蘊。東漢著名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釋說:“不受曰廉,不污曰潔”,即不接受他人饋贈的錢财禮物,不讓自己的清白人品受到污,就是廉潔。廉是清廉,即不貪取不應得的錢财;潔是潔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因此,廉潔就是要我們為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
古往今來,我們的先輩們始終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克己奉公,廉潔自律,始終把廉潔從政放在心中。試問,哪一位流芳百世的名人不廉潔?于謙兩袖清風、包拯剛正不阿、公儀休拒收禮物和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等,都閃耀着廉潔從政的光芒。他們都把“廉潔”二字看得如生命一般重要,情願為廉潔奉獻終身。意志堅定的人,能夠始終把廉潔放在心上,能經受得住利益的種種考驗,成為人們敬仰的榜樣。與此同時,也有許許多多意志脆弱、自私自利的人,即使知道廉潔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卻無法經得起利益的誘惑,人心不足,貪圖享樂。正如司馬光在《文中子補傳》中所寫的那樣:“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
周恩來總理的廉潔從政深入人心,他的影響力是當今無人能比的。在人們的印象中,周總理總是那樣衣冠楚楚,風度翩翩。殊不知,他僅有的幾套料子服裝,大都穿了幾十年,有的破損了,精心織補後繼續穿。有一次,他穿織補過的衣服接待外賓,身邊工作人員說這套“禮服”早該換換啦。他笑笑說:“穿補釘衣服照樣可以接待外賓”、“織補的那塊有點痕迹也不要緊,别人看着也沒關系,丢掉艱苦奮鬥的傳統才難看呢。”他的襯衣磨破了,換上新的領口和袖口照舊穿。1963年,他出訪埃及,換下縫補多次的襯衣。随行人員不便拿給外國賓館去洗,隻好請我國駐埃及使館的同志幫忙,并叮囑洗時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後,感動得邊洗邊流淚。周總理對專車沒有特殊要求,他經常乘坐的是紅旗轎車。國家進口了一批高級奔馳車,有關部門想給他換一輛,他不同意。在用車問題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發、看病、探親訪友等,都算作私人用車,照章付費。“兩袖清風清廉清正,一身正氣正己正人”就是周總理最好的寫照,誠實守信、廉潔從政在周總理身上熠熠生輝。
有人說,廉潔是松,其美在于萬木凋零之季,為人們送上一絲綠意;有人說,廉潔是燈,其美在于黑暗冰冷的夜,為人們添上一縷光明;有人說,廉潔是雨,其美在于幹涸貧瘠之地,為人們帶來一份希望。一個人可以沒有财富,隻要活得坦蕩;一個人可以沒有名望,隻要問心無愧。我們當代青年人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廉潔自律是我們必須恪守的行為準則,在工作中自警、自律、自省,廉潔奉公,潔身自好,不為名利所誘惑;在生活中修身、明德、清廉,提高自己的修養,做一個廉潔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