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專欄
鏖戰渭北找礦忙
内蒙古省彬縣-旬邑地區三疊紀延長組油頁岩遠景調查項目是區研院申報的内蒙古省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工區位于泾河中遊黃土高塬地帶,每逢雨水季節,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給野外工作帶來不少困難。但平均年齡僅27歲的項目組人員,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衆所周時,野外工作中首先要面臨的挑戰就是跑路線。渭北地區跑路線最大的困難就在于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内把野外資料彙總,以便盡快确定下步探礦工程的布置。對此,項目組負責人要求每人每天的路線不能少于30公裡,地形條件好的,不能少于50公裡。由于工區面積太大,部分人員還需要在野外打遊擊,無形中又增加了工作的危險性。可以說大家都在超負荷的工作,但項目組人員個個熱情高漲,目的隻有一個:找到礦,找大礦。
野外工作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地質災害。渭北地區屬于地質災害頻發地區,稍微一遇降雨,滑坡就随處可見,切割較深的溝内到處滾落有大小不等的石塊、土塊等,而岩石露頭又都偏偏在深溝内才有出露。6月19日早上7:30分,隊員們分兩個組由駐地向工區出發,第一組測制水北溝地質剖面,第二組針對百子溝最近的工作成果,進行路線追索調查。15:30分第一組剖面測制完畢,工作人員在剖面中部發現油頁岩層,于是組員對礦層沿山的半坡一直追索到溝底,然而16:30分,天氣突然由晴轉陰,空氣中的濕氣急劇增加,天空開始下起雨來,根據以往經驗判斷,雨水可能會增多,于是第一組人員陳清石、劉團峰、杜武剛迅速往山頂的塬上走,經過一個多小時,終于在一塊開闊平坦的地方停了下來,山溝内原本的涓涓細流此刻已變成了渾濁不堪的洪水,陡崖上不時還有石塊墜落下來,山坡上也彙集了很多泥水順勢而下,不要小看這些泥水,人踩上去根本就站不住,直接就可能滑向深溝内。此時大家的衣服已全部濕透,等雨小了一些,大家才徒步走到溝口,此時已經是18:00。上了早已在溝口等候的司機李智的車輛,大家便開始尋找第二組人員。然而當車到達約定地點時沒有見到第二組人員,大家心裡不免有些擔心,因為第二組工作地點也在深溝内,切割更為劇烈。此時雨越下越大,李智不停的摁喇叭,終于在等待1個多小時之後,看到山溝内搖搖晃晃走出了劉小寶和馬中豪,原來他們也碰到洪水和滑坡,為了安全起見,在半山腰的一個小路上停了下來,此時已經是晚上19:50分。
進入7月後,彬旬工區連續降雨,泾河的洪水水位已升高了四五米,去往彬縣東南部的路也被滑坡和塌方阻斷。7月10日,經過再三考慮,項目部決定翻過薛家堡的部分分水嶺進太峪圖幅内打遊擊,進行1:5萬填圖工作。隊員們一行6人背上6天的補給,翻越薛家堡大梁往太峪進發,攀爬山路曆時近10個小時之久。到達太峪中咀梁後工作異常艱苦。這一地區人煙稀少,主要面臨的挑戰就是缺水,深溝基本都是幹涸。隊員們工作期間每天定量喝水,陳清石、劉團峰、楊春輝、杜武剛、馬中豪、劉小寶等同志由于缺水,嘴唇發黑并出現開裂,不時有鮮血由唇上流出。就是在這種艱苦條件下,隊員們同心協力曆時6天完成了此次遊擊的工作任務,共完成了1:5萬填圖面積220平方公裡。
這次找礦工作是關系到項目能否後續滾動的關鍵。張孝文院長親自冒着酷暑前往工區和大家一起翻山越嶺查看進展情況,要大夥放開手腳,大展所長。這給了同志們極大的鼓舞。有一次跑路線時,在陳清石、劉團峰的路線上發現該路線上地層的沉積相和沉積環境十分有利于油頁岩的成礦。于是兩人就暫時放棄該填圖路線,轉向尋找油頁岩層,但是由于天色已晚,兩人最終無功而返。第二天,兩人認真分析了該區的地層分布及構造情況,将油頁岩可能産出的地區劃分為一個個小靶區,一個靶區一個靶區的重點調查,用了五天時間,最終在一個切割較深的小溝内找到了油頁岩層,經系統采樣分析後圈定油頁岩礦層厚度12米,含油率最高達到8%,隊員們聽到這個消息後都雀躍不已,對地質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充滿期待。
通過艱苦的野外工作,項目組共完成全區填圖面積2200平方公裡,槽探1020立方米,各類樣品233件。在彬縣-旬邑-照金地區先後發現大規模油頁岩礦體,礦層沿走向延伸穩定,礦床潛力巨大。特别是在照金地區發現的一處較大規模的油頁岩礦體,含油率最高達12.8%。2010年12月28—29日,該項目通過内蒙古省地質勘查基金項目辦專家組的野外驗收,以工作質量高,原始資料翔實,找礦成果突出,被評為優秀級。